▲市民在疏导点购买水果
8月30日9时许,在仙桃体育广场北侧的农副产品便民疏导点,一个个红色的雨棚依次摆开,统一标准的围挡摊位上,西瓜、葡萄、莲蓬等水果摆放有序,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光顾。
66岁的晏锦华和老伴柴伏姣就是在疏导点摆摊。每天早上6时30分,老两口会准时到达疏导点,开始一天的生意。
“都是政策好,政府照顾,不然日子都过不下去。”2010年5月,在广西做生意的晏锦华查出了尿毒症,随后回到仙桃透析治疗,每周3次没有间断过。这些年来,老两口已经花去五六十万元。考虑到两个儿子没有固定工作,也没成家,为了生计,他们拉起了三轮车,在大街小巷卖炒货和水果。
由于是流动摊贩占道经营,按照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,他们经常会被城管执法员劝离。迫于生活,又只能与城管队员“打游击”。
2015年,为解决季节性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,仙桃市城管执法局在体育广场北侧设置了便民疏导点。了解到晏锦华的特殊情况,城管执法员主动联系老两口,将他们的流动摊点请到了疏导点。
“除了雨棚、围挡等统一设置的工具需要自己定制购买以外,他们没有收过一分钱的摊位费。”晏锦华坦言,疏导点的设置,让他不用担心被劝离,售卖水果既安心又舒心。
“我有低保,透析有政策报销兜底,自己出不了多少钱。在疏导点卖水果,自力更生,也不给政府添乱。”晏锦华说,现在政策越来越好,对未来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。
离晏锦华不远处的另一个摊位,来自彭场镇杨步村7组的张俊华售卖着莲蓬。他承包了30多亩藕田,除了贩子上门收购莲蓬外,他还需要自己销售一部分。
“我每年都会来这边卖,人流量大,生意不错!”张俊华告诉记者,莲蓬每年6月下旬开始上市,10月初结束,只能卖3个多月时间。因为是自产自销,也有一定季节性,如果租赁门面,扣除前期投入,基本上赚不到什么钱。便民疏导点的设立,让他们有了稳定的地方售卖,让仙桃本地的农副产品可以直通市民家中。
体育广场北侧的便民疏导点只是一个缩影。在城区还有15个这样的地方,为280多家农户解决了自产自销的难题。
去年,仙桃市城管执法局出台了《便民临摊疏导点实施方案》,要求疏导点果农、瓜农做到“六个统一”:统一经营器具、统一经营标识、统一经营时间、统一配备卫生设施、统一宣传标识、统一登记造册,即每个便民临时疏导点经营户配一顶统一帐篷,每个帐篷上统一印制便民临时疏导点标识,在帐篷上统一印制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标语,每个经营户配一个标准的24升垃圾桶,同时,在该局相关科室和属地大队统一登记备案,在保证不影响周边住户的情况下,按照夏季6时至24时、春冬季7时至23时的时间经营。
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如果瓜农、果农需要到疏导点经营,要到社区开具有关证明,带上身份证和书面申请到辖区大队申报,签订《遵规守矩承诺书》,经过相关审批备案,按照规定配备齐全相关设施,按照辖区大队划定经营点位经营。(记者 谢伯康)
■ 记者手记:
城市管理不仅是“堵”,更在于“疏”。仙桃市城管执法局农副产品便民疏导点的设立,有效解决了本地果农、瓜农及贫困家庭季节性农副产品自产自销的问题,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,打通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,让城市管理工作多了一分“温情”,少了一分“生硬”,也让广大群众多了一分“理解”,少了一分“误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