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到去年,广州基本破解垃圾围城的难题。”1月15日上午,广东省人大代表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在广州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上说:“垃圾分类需要一代人的努力,我相信到2035年,广州垃圾分类一定会再上新高度。因为路子走对了。最重要是唤起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,形成一种自觉和习惯,这不啻为一次公共卫生革命。”
省人大代表作出这样的论断是有原因的。2012年,广州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局,时任市长陈建华说:“如果不开展垃圾分类,广州的填埋场一年半就要封场,垃圾分类是被逼出来的。”从每年7月10日被定为“垃圾分类日”,到在全国率先提出“三化四分类”,到率先出台施行《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首部地方性法规,以及去年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广州的垃圾分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。截至目前,广州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.6%,已经超过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20年底达到35%以上的要求,可谓成绩显著。
垃圾分类不是一件小事,而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志,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标志。2019年6月,住建部、发改委、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,要求包括广州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。此后,广州市印发《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》,提出2020年力争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%以上,回收利用率达到38%以上,2021年则达到40%以上。垃圾分类依靠全体市民,广大群众一定要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,以更积极的姿态、更主动的作为,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。
垃圾处理是一个链条式行为,垃圾减量(Reduce)、再利用(Reuse)、回收(Recycle)的“3R”原则是核心所在。其中,没有分类就没有利用,也就没有回收,所以一定要重视分类环节,督促居民习惯的养成。在这方面,“楼道撤桶”“定点投放”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,它改变了人们想怎么扔就怎么扔的偏好,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。最新数据显示,广州全市8369个居住小区全部完成楼道撤桶,楼道撤桶定时定点制度覆盖面达100%。这算是迈出了第一步,接下来必须持之以恒,才能更好把分类理念植入人心。
当然也要关注到,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举手之劳,而是一个科学体系。在广州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,个别小区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,一些楼道撤桶但转运混装,引发了“一锅烩”的担忧,还有地方分类桶集中点和数量设置不合理,在事实上对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。这些问题不解决,就可能打击到居民的积极性。因此,应该做好分类后的“后半篇文章”,要强调分类点设置合理,试点“不分类不收运”,提升居民分类意识和分类成效;还应进一步落实“专桶专运、专车专运、专线专运”,增加运输频次,确保及时清运,杜绝“混收混运”。
垃圾分类是一种新时尚。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,一起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,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努力,一起为绿色发展、可持续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