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中新社报道,11月1日起,被网友称为“最严养狗令”的新版《太原市养犬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。根据新规,在重点管理区域内携带犬只出户,要为犬只束牵引带,且长度不得超过1.2米,否则将当场处50元罚款;携带犬只乘坐电梯的,应当避开乘坐电梯的高峰期。此外,遗弃或者虐待犬只也要面临相应处罚。
印象中,这已不是治理狗患领域的第一次“史上最严”了。先前被网友称为“史上最严”的,还有杭州规定市区内的遛狗时间为每天晚上7时至次日早7时,西安规定无证养犬最高可罚1万元,贵州规定狗伤人最高罚款3万元,不清理狗便最高罚款500元......总之,罚款越来越高,狗粪越来越贵,绳子越来越短,但老百姓恐狗的焦虑却并未减少太多。
近日,河南一名13个月的孩子被小区的狗咬掉半边脸,狗主人至今仍坚持认为“我的狗没咬过人,小孩拿东西打狗了”。可如果当时狗被拴着,意外可能本不会发生。认为自己的狗不咬人而不拴狗绳,正是一些养狗人士的普遍偏见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把“最严”转化为“最有效”,才是问题的关键。只有让规定“长出牙齿”,只有严格执法,让违法者不漏网,才能真正发挥法规的震慑、警示作用,从而有效减少不文明的养狗行为。
从这个意义上看,管住养狗者,要从解决有人管、怎么管的问题入手。解决不了“管不过来”的问题,“史上最严”的“冠军轮流坐,狗患依然在”的现象便还会继续。对多数地方来说,大量增加管理人员和警力并不现实,而靠阶段性的运动式治理也只能起到一时之效,因此采用抽检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处罚就很有必要。
拿此次太原“最严养狗令”来说,犬只实行免疫制度,建立养犬管理信息系统和养犬管理电子档案,这两项办法可以有效地减轻公众焦虑。根据养犬数据信息,相关部门便可到公共场所和小区内抽检,发现违规便严厉处罚,这就倒逼养狗者必须为狗做免疫、装芯片。而一旦所有狗都装了芯片,每晚一名监管队员带着仪器到小区或公园等公共场所巡视一番,发现不牵狗绳的、不清理狗粪的,只需拿机器对着狗扫描一下,回去开罚单就是了。这样的工作模式,或许比几十人上街巡查更有效。
所以,治狗令不能仅止于做到“史上最严”,更要在管理体制上下功夫。既然交警能在上下班高峰时间集中执法,那么治理狗患的相关部门为何不能在居民集中遛狗的时间执法呢?“史上最严”还需最严执行、巧妙执行,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