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1
  • 2

荆楚仙桃 >> 首页 >> 专题 >> 工匠风采 >> 查看内容

匠心造好油——记湖北楚福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尚华

时间:2018-4-19 17:30

   一沙一世界,一花一天堂。一滴水,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。一滴油,可以窥见酿造者的匠心。
  “先有人品,才有油品。”杨尚华如是说。杨尚华,湖北楚福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。入行十余载,行路千万里,杨尚华说,“要让大家吃上放心油”, 用心做芯油;杨尚华不改其志,坚守“不勾兑、不调和、不掺假”三不原则,以油品鉴证人品。
  指针拨到2005年,那时,楚福油脂公司成立。
  当时,国内菜籽油工艺都需要经过高温炒榨炼,存在着化学残留、营养流失等问题。于是,寻找一种更合适的榨油方式成了杨尚华的目标。几年后,他无意间了解到脱皮冷榨技术的存在。油菜籽脱皮冷榨技术是一种以菜籽仁为原料,将油菜籽皮仁分离,再用冷榨机进行低温压榨的工艺,最早出现在德国,后来,武汉轻工大学胡健华教授也研究成功。
  “冷榨技术不用高温,没有化学添加,油的浓度高,还能保留营养,可以一试。”杨尚华动心了,并于2011年引进技术,由此拉开了脱皮冷榨工艺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序幕。
  然而,从一项实验室技术到工厂化生产,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再试验,再调整,新技术在最初都不太完善,与规模化生产有着很大的距离。而且,当时国内没有一家企业拥有完善的冷榨生产工艺,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,杨尚华就犹如面对着一片无人涉足的海域,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。
  几乎从机器轰鸣的瞬间,挑战就扑面而来。首先要面对的是出油率的问题。虽然脱皮冷榨技术油品质高,但出油率低,刚开始时只有 20%左右。“冷榨技术在于保留营养,但温度不够,油出不来;温度太高,营养又会流失。”既要保证油的品质,又要提高出油率,杨尚华就像走钢丝一般,不断寻找着两者的平衡点。这些年,杨尚华以理论为指引,以工厂为实验台,一边生产,一边摸索,一边改进,似春蚕啃桑,一点点调整完善生产设备。
  功不唐捐,玉汝于成。经过无数次的试验,杨尚华和整个科研团队改造调试了生产设备,完善整个工艺流程的技术,逐一解决了出油率不高、脱皮不够的问题,将冷榨工艺的出油率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,平均每百斤油菜籽多创造了100元左右的经济效益,申报通过了14项专利技术,成功推出了“楚福菜籽芯油”,品质和口感受到了专家与消费者的好评。
  冷榨菜籽芯油大获成功,杨尚华的研究却没止步。这一次,他又将目光瞄准了富硒这块牌子。
  “有这样的天时地利,研发富硒菜籽油是天赐良机。”2016年,省地质调查院调查显示,我市地下富硒土壤面积25.95万亩,有利于富硒产业综合开发。楚福油脂地处三伏潭镇这个富硒名镇和富硒土壤的核心区域,也紧随全市步伐,一步一步迈进富硒这个“人类生命之火”的迷人殿堂。
  但是,杨尚华自己也意识到,在所有富硒农产品中,富硒菜籽油的研发难度极大。其主要原因是,硒的吸附载体主要是蛋白质,而菜籽油的主要成份是脂肪。蛋白质主要是以菜籽饼粕的形态存在。
 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,杨尚华多次赶赴恩施,求助于多位专家和教授。在与恩施硒元素研究专家彭祚和教授的共同研究中,多次试验后,他们利用提取、分离、凝聚等技术手段,能够自如的把握关键生产环节、稳定的生产出硒含量不同的富硒菜籽油和菜籽硒油,攻克了油品内硒元素含量不达标、不稳定的难题,并于2017年6月连续两次通过富硒元素国检。
  要蹚过多少条河才能走上阳光大道,要经历多少艰难才能收获成功喜悦。多年摸索,杨尚华终于带领楚福油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,2016年被审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并成为中国“中外高端食用油联盟”的理事会成员。(记者 樊碧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