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1
  • 2

荆楚仙桃 >> 首页 >> 专题 >> 工匠风采 >> 查看内容

水产养殖业的“领头雁”——记洪渊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童国兵 ...

来源:仙桃日报 时间:2017-3-27 08:11

  原标题:水产养殖业的“领头雁”——记洪渊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童国兵
  本网讯 3月23日中午1时许,小雨初歇。西流河镇的洪渊泽水产养殖基地,彩旗招展。4000多米长的产业路,像一条环形的飘带,连接起西区、南区、北区的鱼池。几十名工人扛着铁锹,行走在碎石路上,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。 
  “吃完午饭,工人们就去温控大棚干活。”洪渊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童国兵告诉记者。黝黑的面孔,精瘦的身材,平时话不多,但谈起黄鳝繁育,童国兵就像打开了话匣子:“三层,立体式,繁育鳝苗,四季滚动孵化,效益提高9倍。” 
  今年,他运用50亩“黄鳝工厂化温控繁育”技术,新建12个智能温控大棚,开展四季立体滚动性孵化示范,属全省首创。 
  41岁的童国兵,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,艰苦创业,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组建成立合作社,不断发展壮大。到2016年底,童国兵个人的基地养殖面积发展到3110亩,其中繁育面积500亩。合作社吸纳社员220名,水产养殖面积总共达到8110亩。 
  2002年,在外闯荡多年的童国兵回到家乡,从事人工网箱养鳝。当年,他租用鱼池10亩,插网箱180口,获利近10万元,掘得了人生“第一桶金”。通过一年喂养之后,童国兵在实践中了解鳝鱼一些养殖规律、习性、市场变化和风险。 
  随着人工网箱养鳝技术普及,参与养鳝的农户越来越多,导致进苗难、进苗贵,且质量没有保障。带着这个问题,他查阅大量资料及信息,在市科协、水产局等部门的帮扶下,采取了走出去、请进来的办法,潜心研究养殖技术。 
  2003年,童国兵调整思路,把一年段养殖,变为两年段养殖。开始小面积尝试。由于拉长了喂养周期,黄鳝产量高,效益倍增,是一年段养殖的3-4倍。而且,错峰上市,卖出好价。 
  童国兵说:“一人富不算富,带动乡邻富才算富。”2004年初,乡亲们纷纷跟着童国兵学习网箱养鳝技术。20多户农户发展面积养殖200多亩,网箱6000口。童国兵手把手教,从建池、插箱、进苗、预防、调水、喂养等全过程监管,一环扣一环,从不马虎。 
  由于措施到位、科学喂养、精心呵护,养殖户获得了丰厚回报。他们说,“鳝鱼在网箱里拱,钱往荷包里‘捅’。” 
  竹林村一组村民张金国,一名因病致贫的农户。近两年,通过童国兵带着他养殖黄鳝,免费提供技术和生产资料,已经脱贫。土坑村二组村民何正想,没加入合作社前,入不敷出,生活困难。加入合作社后,收入每年在5万元以上。还有何建国、彭建国、彭丛光等10多名农户,通过养鳝,不仅脱贫致富,还住上了小洋楼、开上了小轿车。 
  单打独斗,永远无法争取市场主动权。2015年4月,童国兵把跟着他从事黄鳝养殖多年的鳝农组织起来,成立专业合作社,吸纳社员156户,养殖面积4280亩。他对社员开展免费培训,赠发技术资料,推行“五统一”养殖行业标准,实行种苗、饲料、药品等生产资料零利润供应,抱团发展,共奔致富路。 
  一直以来,黄鳝产业受苗种制约,做大但不能做强。童国兵认为,要想黄鳝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,必须走自繁自养之路。从2010年开始,他在市科协指导下,与杨代勤院士对接展开合作,潜心研究,开始黄鳝繁育的破冰之旅。 
  一次不行,再进行试验;失败了,推倒重来。经过6年苦心孤诣,童国兵终于突破了黄鳝繁育瓶颈。 
  2016年,童国兵发展鳝苗繁育面积500亩,繁育网箱1万口,收获黄鳝幼苗300万尾。当年年底,他们在市科协、科技、水产等职能部门的推荐下,主动与上海农业科学院签约,开展产学研推项目合作。 
  近年来,童国兵先后荣膺仙桃市“十佳致富能手”、“扎根沃土、辛勤耕耘”带头人、市优秀农民企业家、市乡土拔尖人才、市科协农村科普带头人等。2016年正月初十,童国兵带领乡亲们走进了中央电视台。2016年10月,他光荣地当选为市人大代表。 
  今年,童国兵有几个打算:一是实施50亩“黄鳝工厂化温控繁育”技术,新建12个智能温控大棚,开展四季立体滚动性孵化示范。二是实施180亩“稻鳝共作”模式,稻田不施化肥,不打农药,施有机肥料,汞灯诱蛾,生物防治。三是实施扩规新增500亩繁育基地,挂繁育网箱8万口,年孵化鳝苗3000万尾。 
  群雁高飞头雁领。展望未来,童国兵信心百倍,对未来黄鳝产业充满希望。他的目标是,把洪渊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示范合作社,以及示范良种繁育场。 (许立菊 )
  (童国兵为西流河镇推荐的仙桃劳模侯选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