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 3月23日,市体校举重馆里,“咣当”的声音此起彼伏。12岁的少年刘天宇双手紧握杠铃,屏住呼吸,认真训练。
“腰要挺直,不要前倾!”说这话的,是体校举重教练甘永奎。他仔细观看孩子们的动作,并不时提醒注意事项。
11岁的小女孩刘佳丽,才跟随甘永奎练了一年举重,一把抓过杠铃,稳稳地举过头顶。
一旁,甘永奎露出赞许的微笑,“抓举、挺举动作相当标准,悟性好,吃得苦,是个好苗子。”
今年47岁的甘永奎,从事举重事业已经28载。他是奥运冠军廖辉的启蒙教练,实现了湖北省举重史上奥运金牌“零”的突破,共培养出300多名优秀运动员,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“新中国举重伯乐奖”。
而他曾经也是举重界的“千里马”。13岁,甘永奎进入荆州业余体校练习举重。四年后,勤学苦练的甘永奎被国家队挑中。之后的全国性比赛中,他一举夺得男子48公斤级抓举、挺举、总成绩冠军,先后拿下五枚金牌,因而以优异的成绩入选1989年的世界青年锦标赛。
因伤退役后,他不愿放弃自己的举重事业,来到仙桃市业余体校当了一名举重教练,培养更多的好苗子。当时,教学条件极为简陋:一个不到6平方米的训练房,外面下大雨时,屋里便会下小雨。不仅如此,训练器材也少得可怜。实在没有办法时,他就去省队,去昔日的队友那里,跟过去的教练和队友们套近乎,讨要几根杠铃,自己再出运费运回来,一个人搬下扛上。
1997年,甘永奎的举重训练馆渐渐走上正轨,他开始了“选苗”之路。在叶王小学,他一眼就瞧中了坐在倒数第二排的廖辉,对这个弟子,甘永奎倾注了自己大量心血。在最初训练的三年里,他经常自掏腰包给廖辉买补品加强营养。
1999年,廖辉被送到省队训练,甘永奎每天打电话问候,和省队教练沟通,关心弟子成长的每一步。所以,在廖辉眼中,“甘教练就像我的父母一样”。
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中,廖辉技压群雄,为中国代表团获得第13金。他第一时间给甘永奎报喜,“没有您的培养,就没有我的今天。”
执教以来,他爱护学生,倾力培养,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。通海口镇一名11岁女娃举重天赋好,在甘永奎的眼里,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。然而,她在市体校举重队训练了两年后,萌生半途而废念头。甘永奎得知这一情况后,非常着急。暑假里,他邀上廖母罗汉先,冒着高温酷暑,骑着摩托车赶往通海口镇,做其一家人的思想工作。罗汉先现身说法,甘永奎苦心规劝,打动了其一家人。
当年这个被甘永奎真情唤归的女弟子叫黄珊,如今已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。去年7月,黄珊在“全国青少年举重锦标赛”上获得女子63公斤级抓举、挺举、总成绩三块金牌;10月在“世界青少年举重锦标赛”上获得女子61公斤级抓举、总成绩2枚金牌,抓举1枚银牌。
如今,慕名找甘永奎报名的学生和家长络绎不绝。举重馆内“苗子多”,而且不亚于当初的廖辉。更加难能可贵的是,甘永奎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的系统训练办法:选材选德,因材施教。用这个办法,他培养出了举重冠军、散打冠军,在圈内的名气也越来越大。
“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是品性要好”,甘永奎坦言,“我经常跟孩子们交流,对他们说,大家在这里学习训练,一定要刻苦,一定要争气。”
他对弟子们严格要求,弟子们对他感恩有加。廖辉成名后,曾专门花2万元钱为甘永奎的举重馆买来杠铃。一次重逢,廖辉拿出准备好的举重鞋,告诉恩师:“这是我专门从北京带回来送给您的,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栽培之恩。”
28年来,甘永奎共培养优秀运动员289人,带队参加5届“省运会”,共获金牌5枚、银牌12枚、铜牌11枚,每年湖北省青少年举重比赛都能取得优异成绩。向上级单位输送了廖辉、陈庆(女)、黄珊(女)、杨凯、罗成、李炎等优秀体育后备人才55名,所带队员在国际、国内比赛中,共获金牌91枚、银牌58枚、铜牌62枚,成绩斐然。
2011年10月,甘永奎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“全国优秀教练员”。2012年,被省政府批准为“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”。2015年,被评为“仙桃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”。(许立菊)